9月12日,中国体育报头版以《“合伙人”牵手“国球两进”落地生根》为题聚焦阎良区以“合伙人”的方式建立和谐的社区治理关系为群众建设举步可就的健身场所把健身资源送到群众身边全文如下↓­↓­↓“同志,乒乓球场...

中国体育报关注 | 西安:“合伙人”牵手“国球两进”落地生根
句号 2025-09-12 17:55 10

9月12日,中国体育报头版

以《“合伙人”牵手“国球两进”落地生根》为题

聚焦阎良区以“合伙人”的方式

建立和谐的社区治理关系

为群众建设举步可就的健身场所

把健身资源送到群众身边

全文如下

↓­↓­↓

“同志,乒乓球场这一侧晚上没有灯光,天一黑打球看不清,能不能安上电灯?”记者日前在西安市阎良区红旗社区采访时,碰上了社区乒乓球友向居委会反映问题。“我们会尽快同物业沟通,寻求解决办法。”红旗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赵玮回应说。

众人团结紧百事能成功

红旗社区居住的大多是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的退休职工,2023年,健身区域在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的支持下焕然一新,几张乒乓球台架设到社区内,身后的健身公园也大变身,为居民改造乒乓球场环境被列入2024年红旗社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居民们的健身活动场所提质升级,但新的问题随之出现——球场围网过低,乒乓球容易打到场外;球场夜间没有照明设备,晚上打不了球;围观群众没有休闲座椅……居民们到居委会办公室反映问题,社区再与物业协调解决。不出一个月,围网加高了,电灯装上了,休闲座椅也搬到了球场边。

在传统的社区治理关系中,居民与物业公司直接沟通,双方经常发生利益冲突,但红旗社区的“幸福红旗合伙人”品牌催生了和谐的社区治理关系,赵玮介绍:“这个品牌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多方力量共同把社区治理好,品牌下设党建、团建、志愿关爱、社区治理、文化、商圈六大子品牌,物业公司也是我们的合伙人之一。”在“合伙人”的帮助下,红旗社区乒乓球场的设施逐渐完备,居民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小到红旗社区,再到西安市阎良区,大到陕西省,都在通过“合伙人”的方式,把健身资源送到群众身边,让大家有乒乓球可打,在国球运动中收获健康和快乐。陕西省建立了省市两级住建、城管、体育、文旅部门工作联系单,围绕“怎么建、怎么配、怎么用、怎么管、怎么督促检查、怎么保证效果”等基本问题,充分发挥部门职能,统筹配合协调联动、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推进落实。阎良区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模式,建立了区、街、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从调研需求到场地设施建设再到管理维护、开展活动,群众“走”向乒乓球台的每一步,都有各部门、各级单位协同作战的身影。

“大变样”始于一条运动长廊

以前阎良区只有几张乒乓球台,一条健身步道,如今区内运动长廊、口袋公园、笼式球场等健身场所星罗棋布,乒乓球场地达到292个(含球台924张)。早饭前、晚饭后,拿起乒乓球拍对战几个回合,已成为阎良区群众的生活新时尚。“以前阎良区打乒乓球的人很少,球台摆在那里没人打,用我们的方言说就是‘冰凉稀渗(冷清)’。现在大家打球越来越‘卷’,冬天在室外打球冻手,大家就戴着手套打。”阎良区社体指导员申素玲见证了区里乒乓球运动开展情况“大变样”。现在,申素玲在工作之余十分忙碌,她奔波于各社区、乡村之间指导大家打球,“我爱热闹,基本上大家一叫我,我就会去指导一下。早上没事我会到教育巷口袋公园,晚上到前进西路看看。”申素玲表示,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

阎良区这一变化产生的源头,要从一条运动长廊说起。几年前,阎良区决心打造“运动之城”,为群众建设举步可就的健身场所。区政府牵头把各相关部门聚到一起研讨,首要的就是调研。多部门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公园开展地毯式调研,精准把握健身设施短板与居民实际需求。阎良区素有“中国航空城”之称,上世纪,三大家航空企业在阎良扎根,企业为满足职工的健身需求,为大家配备了健身场地设施,但仅对内部开放,“三大家”职工外的其他群众分享着阎良区内的少量健身资源,需求显然得不到满足。

要丰富群众健身资源,已是确定的命题。场地在哪儿建、怎么建?调研发现,阎良区的居住区比较集中,只有集中建设才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在此基础上,各相关部门召开研讨会,规划场地,外出观摩,最终决定先完成“双廊道,多节点”的设施布局,西飞第一中学和柳东路中间的绿道已荒废十几年,周边有社区和学校,可以保证人流量,就先把它作为试点,充分利用起来。区政府把这一工程纳入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计划,建设任务由城管部门牵头。长廊中要包含哪些运动种类的场地?城管部门摸不着头脑时,就去找体育部门寻求意见,体育部门建议率先建设五大球类(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的运动健身场地。破土动工后,城管部门负责盯着施工现场,体育部门也没闲着,经常在电话里、在现场进行“随叫随到式”指导。

小小乒乓球跃动阎良城

2023年“五一”期间,柳东路运动长廊试点开放,它像一条彩色丝带点缀在阎良城区,群众涌入球场,长廊像赶集一样热闹,整座城市跃动着蓬勃的生命力。在实际运行中,城管与体育部门很快发现了一些可改进之处——乒乓球场地明显不足,争抢行为时有发生;缺乏适合“一老一小”参与的运动健身场所;周边秩序混乱,不文明行为频发……根据这些问题,再结合体育部门的建议,城管部门决定在第二条运动长廊(前进西路)中增加乒乓球台数量,加入适合老人参与的门球运动场,为小孩增加足球、篮球训练场。与此同时,城管部门出动劝诫不文明行为,在场地周边设置了自动贩卖机、城市书房、驿站等设施和场所,场地周边秩序大有改善,群众对此连连叫好。

柳东路和前进西路运动长廊开放后,阎良区又根据实际需要将“双廊道”扩展为“五廊道”,目前,“一中心、五廊道、多节点、运动设施全域化”的设施布局正在实现,健身场地设施全天向群众免费开放,292个乒乓球场地散布各处,参与“国球”运动的群众基数越来越大。

住在村里的王继孝今年80岁,每天单程骑车15分钟到柳东路运动长廊乒乓球场打球,一天能打3个小时,他告诉记者:“场地建成后,我开始来这里打乒乓球,村里也有乒乓球台,但在这里,我能找到与我水平差不多的球友。打了一年半,我的失眠症状有了改善。”申素玲经常在乒乓球台边同群众探讨乒乓球规则、动作规范,据她介绍,现在乒乓球专业知识已逐步下沉到大家身边。依托丰富的场地设施,阎良区的乒乓球赛事精彩不断,今年以来,迎新春职工乒乓球比赛、首届奥元乒乓球团体友谊赛、人大系统乒乓球比赛等赛事相继举办,街道和社区乒乓球赛事也是热度不减……

从清晨到日暮,阎良区社区、乡村的乒乓球台边总围坐着切磋球技的邻里,运动长廊的灯光球场里常常传来欢声笑语。乒乓球在这里早已超越了运动本身,它串起了城市的烟火气与生命力,让全民健身的底色更亮;“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也早已超越了活动本身,融入阎良区的社会发展大局,让地方发展的脉络更为清晰。



来源:中国体育报

网友评论

正在加载...